马面裙的演变历史

宋辽时期的马面裙

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宋代为方便女子骑驴而设计了一种旋裙,由两片面积相等的裙片缀连在裙腰上,裙片前后部分相互遮掩但不加缝合,这就是马面裙的雏形。目前,能见到的旋裙实物是1975年在福建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两片裙。

明代的马面裙

在明代,马面裙形成并于成化年间(1465-1487)逐渐流行开来。明代的马面裙具有以下特点:裙裥从腰头到裙摆不缝死,称为“活裥”;裙子从前后两边开始向身子侧面压褶,称为“顺风褶”;马面裙前后部分相互重叠,既方便行走又不会走光。

明代马面裙主要用罗作为材质,但也有一些现存的马面裙使用绞纱材质,施青纱缘边。裙子的形制多样,有的裙裥用线以鱼鳞状缝合,称为“鱼鳞百裥裙”。

清代的马面裙

清代马面裙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马面裙的基本形制没有太大变化,但身侧的褶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并衍生出了几种新的复杂形式。清代的马面裙有“百裥裙”、“襕干裙”、“凤尾裙”和“月华裙”等不同款式。

清代马面裙多使用丝绸面料,有的马面裙在素缎和暗花绸上进行绣花、镶嵌等装饰,展现出华丽的效果。

民国时期的马面裙

到了民国初,马面裙的设计趋向简化。马面裙侧面的褶子被简化甚至取消,前后的马面也不再上下重合,而是合二为一发展成为套裙。裙子开始变短,明清时期的马面裙款式逐渐消失。

民国时期的马面裙经常使用缎子和绸子,并出现了许多新的丝织品种。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使得马面裙展现了新的面貌。

马面裙的装饰纹样

明代马面裙的装饰图案与周边纹样相呼应,注重整体装饰。晚明时期,马面裙的装饰图案更加奢华,使用蟒、飞鱼、麒麟等高等级的纹样。

到了清代,马面裙的装饰图案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为主题,如龙凤纹、牡丹纹、石榴纹、葡萄纹等。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马面裙的装饰纹饰进一步减少,趋向简洁。

总的来说,明代的马面裙注重整体装饰,清代注重对马面部分进行重点装饰,民国时期则简化装饰图案。

马面裙的演变趋势

从明代到民国时期,马面裙在款式、面料、色彩、纹饰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从简到繁再回归到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