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传统中式汉服中的瑰宝

马面裙是传统中式汉服中非常特别的一种裙形。这种裙子的裙褶设计规整,其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并且两两重合。

起源

马面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宫史》中。但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为宋代的裙子已经具有马面裙的马了。

设计传统的马面裙配色

马面裙配色风格古典而优雅,有许多经典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色彩与马面裙的搭配常常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明代马面裙

明制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两片裙幅围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叠合的4个裙门保持平整,两侧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异色的裙腰固定,裙腰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摆幅上用织或绣的形式缀饰底翩,或膝斓。裙襕的纹饰往往采用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

清代马面裙

清代女子得以在服饰上依然继续传承明代样式,马面和裙襕的装饰较为繁复,褶子细密。侧裥式将马面裙两侧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样式称为侧裥式,这是明清马面裙共同的特点。襕干式的裙子喜欢用绸缎面料去产生大块面的效果。凤尾裙是马面裙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用数十条末端裁成尖角的彩色布条,并排在腰头处固定而成的裙子。

面料

清代马面裙的面料为素色织物,裙腰选用白色的棉布。裙幅面料主要是由绸和缎构成。大部分马面裙都有衬里,衬里材质以绸居多。夏天的马面裙一般没有衬里。

文化特征

马面裙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居多,蓝色也比较常见。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每一种纹样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也会不同。

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两类: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其中,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占据了大部分。每种纹样所传递的寓意也各不相同。

动物类纹样在传统的历史发展中非常常见。例如龙凤纹样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它们经常出现在皇帝和后宫嫔妃们的服装上。龙和凤分别象征着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姻缘。

在现实生活中,鱼的纹样也有特殊的寓意。因为鱼的发音与“余”谐音,所以它代表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植物花草类纹样通过展现各自不同的品质来传递美好的寓意。牡丹作为国花,代表着富贵;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菊花代表着益寿延年;百合象征着神圣、圣洁和友谊,寓意着百年好合和未来充满阳光。

历史价值

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清代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导致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依照满族服饰剃发改装。清朝时是马面裙盛行的时代,马面裙的风格也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变成清代的华丽富贵。

马面裙在中国传统女红技艺的精湛中凸显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